•高考语文阅读指导专题•
2005年高考文言文命题预测与备考方略
江西省南康唐江中学 幸 兴
江西省南城一中 陈敏华
2005年高考文言文的复习应建立在近两年《考试大纲》、高考试卷的分析和研究上,从中可以发掘高考文言文的命题特点、命题趋势,从而有的放矢,做好复习备考工作。
一 、命题特点
与教材结合越来越紧。从1999年全国卷开始,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除原文外,其余4个例句均选自教材,且与原文句子的句式完全相同。这样做,既引导考生积累课内知识,又便于考生利用课内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对此,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有关专家明确:“在文言文测试方面,文言虚词和实词的考查与课文联系非常密切。考查文言虚词和实词实际上是对知识内容的测试……`因此,文言文试题的段子虽然选自课本以外,但所考查的知识却都在课文以内。”(张伟明《语文高考和教学改革》)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中文言文比例的增大,高考文言文试题与教材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移植”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要求,强化对文言文材料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2004年《考试大纲》将文言文考试内容的能力要求分为“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E”,和《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要求大体相当。特别是在2003年和2004年的全国卷中,筛选信息、分析综合、评价观点态度的试题共占总分值的2/3,强化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命题的又一趋势。
文言句子的主观翻译题成热点,议论说理性的句子是重点。2002年的《考试说明》较之以前变化较大。体现在文言文方面就是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查点不作要求,文言句子翻译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题,2003、2004年年则沿袭了这一做法。从这两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试题评价报告》来看,文言句子的主观翻译题成为试卷变化中的一大“亮点”。虽然2002年全国卷的主观翻译题有1小题涉及文言句式而受到批评,但这并不淡化命题人的稳中求变意识。因为主观翻译题既覆盖面广,又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同时,2005年文言文翻译有考查小段文章的趋势。考生应予重视,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先秦散文、诸子白家中的小故事的翻译训练。
二、命题趋势
近十年尤其是近三年上海卷以及今年其他单独命题省份的文言文阅读题,为我们备考2005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提供了新的思路。那就是,在对比借鉴上做文章,在领会把握“四个一”上下功夫。
关注一种命题趋势。选材范围越来越广。今年的十五套试题中,文言文的选材范围越来越广,不再是二十四史中的史传文一统天下了。如继2003年的北京秋招卷打破了传统的人物传记的选材方式之后,今年高考湖南卷选取的是苏轼的散文《放鹤亭记》,广东卷选取的《孔子家语•颜回》,而全国卷(四川、吉林、黑龙江等省)从《欧阳文正公集•桑怿传》中选材,湖北卷从《资治通鉴•唐记》选材,也不是传统的人物传记模式。阅读量的增加,是另一个关注的趋势。北京卷和福建卷出现了两篇文言阅读材料。第Ⅰ卷中的人物传记,领奖考查实词、虚词、筛选信息、分析概括,均为选择题,北京卷还考查了省略成分(也是选择题)。第Ⅱ中的阅读材料则较为短小,命题重点和赋分也不同。北京卷考查的是断句,从一段无标点的语段中抽出5个句子,要求考生用斜线为其断句。福建卷考查的是翻译,从一篇短文中抽出三个短句,要求考生翻译成现代汉语(1个反问句,2个省略句)。这两种方式都能有效地检测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
确立一个正确观点:整体阅读观。高考文言文选材范围的扩大,阅读语段的增加,要求我们在备考时要确立整体的阅读观,提高阅读效率。高考中的文言语段,无论何种体裁,考生对字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是关键。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们往往是在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再回头揣摩其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因此,针对高考选材等方面的变化,熟悉高考文本的语言特点,确立以实词为核心的文言文整体阅读观,迁移拓展,贯通文意,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按语法系统强化词汇、句式之类的训练,只会事倍功半。
纠正一项错误认识:忽视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2002年至2004年的《考试说明(大纲)》都将“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不考范围,因而考生容易忽视对它的掌握。其实只要我们分析近五年的试题,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频频出现在文段或试题中,并且屡屡作为文言文翻译的采分点。如,2003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中的“廷”、“面”都是名词作状语;2003年春招卷第8题考查了被动句;2002年全国卷文言文考查了“其……之谓”的句式和省略句等等。今年高考十五套试卷中文言文翻译,除北京卷外(未设题,考的是断句),都涉及了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有助于阅读全文,因为语段中有不少词类活用的词语或常见的文言句式。
重视一种语法现象:复句,复句在上海卷的文言文翻译中是每年必考的。全国卷和其他省市卷也一样,如2002年考查了让步从句(尽管没有出现关联词),2003年考查了并列复句,2004年的转折复句(河北、河南、江西、山东、安徽等地区)、并列复句(广西、陕西、海南等地区),等。北京卷2002年的2个句子、2003年的1个长句都考查了转折复句。今年新增加的九个省市卷,也都在翻译题加强对复句的考查。
三、备考策略
抓住中心,以纲为纲。这里说的第一个“纲”是指考纲(《考试大纲》)和大纲(《课程标准》)。考生在复习中应紧扣“考纲”和“大纲”。因为“考纲”是命题的依据,为考生指明了复习的方向,考纲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在高考题中体现出来,也反映出一定的命题趋势。如近两年《考试说明》对文言句式不作要求,文言句式翻译改客观为主观,2003年全国卷中出现的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等等。还要注意的是,考纲的变化是适应了大纲(新课标)的要求的。在高考试卷中表现为对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量的减少,考查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鉴赏能力的试题增加,这些都与新课标中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要求相适应。
夯实基础,以本为本。这里所说的第一个“本”指的是课本。首先,考生要加强文言文学习实践,将课本的篇目熟读,有的篇目要按要求背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阅读量,认真阅读《语文读本》中的相关篇目,以增强语感,拓宽知识面。其次,要重视积累,重新梳理教材中每篇课文后面的词句练习,归纳教材每个单元后的文言文知识专题,《读本》中有关如何阅读各朝代作品的专题文章,由点到面,使之形成一条“知识链”。第三是在平时的语段阅读训练中,有意识地将训练题中的考查点与学过的课文中的知识联系起来,逐步形成“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人语)
四、文言文试题的解题方法
1.“对接”现代文阅读,确立整体、全面的阅读观念。上文已经提到,《考试大纲》已“移植”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层次到文言文阅读中,分析综合、评价鉴赏题在文言文阅读中占了很高的比例。因此,考生应转变阅读观念,在复习中确立全面、整体的阅读观,在“对接”现代文的阅读技巧上下功夫。先快速阅读全文,初步把握文意:“写谁”、“怎么样”、“哪几件事”,其间关系怎样,“说明了什么道理”。同时对一些关联词、代词及议论性的句子作好标志,因为这些词句往往是解题的切入点。还可以采用“题目锁定法”,先仔细读懂文后各题干的要求,并快速浏览选项中的内容。这样可以确定文段的考查重点,确定自己阅读的方向。然后带着题干要求阅读文段,对符合题干要求的有关句子要作标志,如下划线、旁标“3A”、“4C”等。最后,通过筛选、比较等方法答题。
2. 有关考查点的解题方法
(1)文言实词。试题的第一题,落实《考试大纲》“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要求。设题形式为挑选4个包含常见实词的句子,并给出词语释义,要求选出有错或正确的一项。“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直接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命题人语)关键是要了解加点的词在古汉语中有几种词义,然后联系具体语境,用排除法加以选择。还可以运用语言结构、语法分析等方法推断词义。
(2)文言虚词。设题方式为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有4个句子选自教材中,降低了难度。首先,考生应掌握《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落实在教材的具体例句中。其次,要分清虚词的词性,因为有的虚词兼有实词的作用,如“为”,既可作连词,也可作动词。“若”,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代词。再次,对句子中的虚词理解不清时,可将其放到语段中,通过上下文来推断。
(3)筛选文中的信息。设题方式往往是给出6个句子分别编为4组,要求选出与题干要求有密切关系的一组。这实际上是建立在考生对句子理解的基础上的。解这类题目常用的方法是:首先,读懂题干要求。因为题干要求指明了考生须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是解题的方向。如2002年全国卷:“全部都说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第一步要了解“宽缓不苛”的含义。第二步再看要求:“谁”(李广),“怎么样”(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然后逐句分析六个句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最后再对照编组情况判断选择。此外,还应注意此类题目干扰项的设置:①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有时是通过间接意思表现出来的;②语段中涉及几个人,把别人的言行当成题干中的人的言行;③设置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答非所问,如要求筛选“宽缓不苛”,但所给句子体现的是“专以射为戏”。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是在考生能够读懂全文基础上设题的,其设题方式是给出四项对语段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解答方式通常是首先将阅读材料分类,选取其中的若干个作为切入点。如2002年全国卷中第15题的切入点是:李广初显功名、设计脱险、廉洁自好、承担过错引刀自刎。然后了解干扰项的设置: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或无中生有、曲解文意,或把两件不相干的事放在一起,强加因果。最后把选项的内容放到语段中作比较,落实原意,确定答案。
(5)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2003年全国卷中对此设题,尽管考试说明有要求,但多年未考,考生比较陌生。解答这类题目的常用方法是在议论性的词句上下功夫,充分理解议论性词句的含义,因为它包含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也许是命题者连续3年从《史记》、《资治通鉴》中选材的原因。
(6)文言文翻译。这类题目也是建立在理解整篇文意基础上的,因而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尤为重要。字字落实,字从句顺是根本要求。所给的翻译句子,要理解其中的关键实词、虚词,对地名及各类专有名词可不译。如2004年全国卷I第15题 “与交陟比境”中的“交陟”是地名,无须译出。又如2003年全国卷第16题的文言文翻译:“裴矩遂能延折,不肯面从。”这句话的关键词是“遂”。当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时,可把它放到语段中去。原文是说唐太宗在了解裴矩的为人以及在隋朝的表现后,觉得裴矩的言行出人意料,用“遂”表明了裴矩的言行出乎唐太宗的意料,因此要将“遂”译成“竟然”而非“于是,就”。